【中府穴的准确位置图】
【中府穴的位置】中府穴属于手肺经脉的穴道。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取穴技巧】取正坐位,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在云门穴直下约1寸。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仰卧位。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肩峰端)下方可见一凹陷处,从该凹陷处向下1横指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手足太阴二脉之会。
《中国针灸学》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六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穴名解说】
中府穴ZhōngFǔ(LU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募穴。手、足太阴之会。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
【穴位含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①“中府穴”。“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穴”。
②“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③“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中府穴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哕,欬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主治病症】胸满、气喘、扁桃体炎、咳嗽、支气管炎、肺痨、心脏病、腹胀、呕秽、皮痛面肿、肩周炎、胸肌疼痛等。
【作用功效】止咳平喘,清泻肺热,通经活络,通畅肺腑无阻碍
【中府穴位配伍】
1、咳嗽配伍穴位:中府穴、肺俞穴
疾病概述: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按摩顺序与技法:先让患者坐下,施术者站在患者后面,找到患者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的肺俞穴按摩2分钟,然后按摩患者中府穴3分钟即可。
2、肩周炎配伍穴位:中府穴、合谷穴、经渠穴、内关穴、后溪穴、中渚穴
3、肺痨配伍穴位:中府穴、复溜穴
【现代研究】近代有报道,中府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承淡安报告,患肺病时中府穴出现压痛反应。实验表明针刺中府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量,缓解哮喘症状,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环的作用。
【养性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
【文献摘要】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针灸大成》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按摩手法】右手中间三指并拢,顺时针方向揉按中府;再用左手以同样的方式,逆日柞十方向揉按中府。每次左右各1一3分钟。
【按摩疗法】合并食指中指,两指按揉中府穴100次,每天坚持,可预防哮喘、肺炎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中府穴5~20分钟,长期坚持,可改善体虚、中气不足等。
【拔罐疗法】用气罐拔罐中府穴,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肺热引起的鼻炎。
【刮痧疗法】从上向下刮拭中府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泄热,改善体质偏热等。
【针刺疗法】剌法:①直刺中府穴0.3~0.5寸,局部酸胀;②向外斜刺中府穴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注意事项】针尖不可向内斜刺,以免误入胸腔,刺伤肺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