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如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火丹”。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或粘膜感染链球菌而引起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症状】
(2)风热化火:多发生于颜面部皮肤(开始或接近于耳,或接近于鼻),红灼热,很快蔓延至面部或头部,皮肤光泽紧张,有时出现小水疱,眼脸、耳翼、口唇肿胀,全身伴有寒战高烧、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谵语,脉浮数,苔黄腻。
(3)肝胆湿热:一般生于腹部及腰部,局部皮肤红赤,灼痛,口苦,胁痛,寒热,小便短赤,脉弦滑,苔黄腻。
(4)胎火蕴毒:多发于新生儿及婴儿,脐周、臀腿之间多见。形如云片,上起风栗作痒而痛,重则游走甚速,迫及全身,患儿烦躁,腹胀,发热,舌红,苔黄,指纹紫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湿热化火:初因脾胃湿热蕴积,下流足胫,化为火毒;或因湿气皮肤破损,感染毒气,湿热化火所致,后期为湿热久恋,阻于经络,气血瘀滞,易于复发。
(2)风热化火:多由外感风热失治化火,火毒蕴结,风火相煽所致,或因抠鼻、挖耳、头部创伤等,毒邪乘隙而致。其临证特点为:发病快,症状重,若处理不当,往往会毒邪内陷入营,神昏谵语。
(3)肝胆湿热:常发于腰胯,腹部,为肝胆湿热蕴结化火所致,伴有口苦、胁痛等肝胆湿热证候,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
(4)胎火蕴毒:为胚胎期间,母嗜食辛辣炙烤之品,胎火、胎毒内蕴,复因风热毒气客于腠理,搏于气血,蒸发于外而成;或因断脐、臀腿等处受伤,外受毒邪而成。临证特点为多发于新生儿及婴儿,发病迅猛,变化快,并发症多。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肺俞
54
5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膈俞
54
50
双穴
大陵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肝俞
54
40
双穴
支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