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瞳子髎穴的位置】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
【取穴方法】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坐位或侧卧位。目外眦旁,外眼角纹头尽处。
《针灸大成》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
《中国针灸学》目外眦旁五分,眶骨外侧缘凹陷中。
【穴位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穴名解说】
瞳子髎穴Tóngzǐliáo(GB1),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
【穴位含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1、“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2、“太阳穴”。“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瞳子髎穴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远视䀮䀮,赤痛泪出多眵䁾,内眦痒,头痛,喉闭。
【主治病症】去除眼角皱纹,缓解治疗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白内障、目翳、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瞳子髎穴位配伍】
1、瞳子髎穴配合谷穴、临泣穴、睛明穴治目生内障;
2、瞳子髎穴配少泽穴治妇人乳肿;
3、瞳子髎穴配养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冲穴、治疗视物昏花;
4、瞳子髎穴配睛明、丝竹空、攒竹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5、配头维、印堂、太冲主治头痛。
【文献摘要】
1、《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类经图翼》:"一云兼少泽,能治妇人乳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素注》灸三壮,针三分。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向后刺或斜刺瞳子髎穴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按摩疗法】手指按摩瞳子髎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去除眼角皱纹的穴位及指压法: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必须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一边吐气一边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其次再以同样要领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再指压除去眼角皱纹的“瞳子髎”。
“瞳子髎”位于眼睛外侧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除去眼角皱纹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全脸按摩。除去眼肿方法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如果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效果更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