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俯卧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处即第7胸椎棘突,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
《针灸学》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旁开一寸五分。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穴名解说】
【肝俞穴】经穴名。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
【名解】“肝俞穴”,“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含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功能作用】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肝俞穴的作用与作用】
《针灸大成》主多怒,黄疸,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胫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千金》云: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肋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头,惊狂,鼽衄,起则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1、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
2、缓解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
3、缓解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
【作用作用】肝俞穴,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
【肝俞穴位配伍】
1、肝俞穴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2、肝俞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
3、肝俞穴配太冲穴治目眩、胁肋疼痛;
4、肝俞穴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
5、肝俞穴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6、肝俞穴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7、肝俞穴配光明穴主治目昏。
【研究发现】
1、胆石症:取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3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2、胃脘痛:针灸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3、淋巴结核:割治肝俞穴、膈俞穴,治疗211例,有较好疗效。
4、眼睑下垂:针灸肝俞穴、膈俞穴,有较好疗效。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铜人》治目生白翳。
《针灸大成》黄疸,鼻。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肝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日常保健】指压第九、十根胸椎之间左右2厘米处的“肝俞穴”,能使胃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治疗宿醉也有显著作用,在指压“肝俞”穴时,应握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