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口糜”、“口疮"、或“口疡”。后世根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内糜腐”、“脾瘅”、“骨槽风”、“定马疳”等之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复发性口腔炎,口疮性口炎等。
【症状】
(2)阴虚火旺:口颊出现白色烂斑及白点,周边淡红,甚者可陷露龟纹。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疼痛昼轻夜重,伴有咽干咽痛,头昏目眩,耳鸣,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舌质嫩红,脉细数。
(3)气阴两虚: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日久不敛,疮面色淡,疼痛较轻,纳少脘胀,大便不实,肢软神疲,短气懒言,咽干,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心脾郁热与阴虚火旺二者均属热证,前者为实,后者为虚,临床表现迥异。心脾郁热之口颊溃烂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厚味,致心脾郁热,循经上蒸于口而发生。其特点是:口疮严重,多处发生,疮面色红而肿痛,兼有心烦少寐、面红目赤、口渴饮冷,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心脾实热症候。阴虚火旺之口颊溃烂多由素体阴虚,或病后余毒未尽,或劳伤过度,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而发生,其特点是:溃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疮面色淡红,不甚肿,昼轻夜重,兼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症候。
(2)气阴两虚与阴虚火旺二者均属虚证,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临床特点。气阴两虚之口颊溃烂的病机要点是血虚,常因劳倦、久病等耗阴伤血;或溃烂日久灼阴耗气,脾胃受损,虚火内生,发生口疮.其疮面色淡,无红肿,轻度疼痛,单个或数个发生,迁延不愈。兼有纳少便溏、神疲短气、舌淡等脾胃气虚症候,而阴虚火旺之口颊溃烂,其疮面淡红,尚有烦热、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之症,可作鉴别。
此外,在儿科方面还应与鹅口疮相鉴别,鹅口疮以口腔、舌上布满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初生儿、早产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取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临床上不难鉴别。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下关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足三里
48
4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