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穴是最古老的腧穴之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就曾记载:"七椎下间主肾热。"
至阳穴位于背部督脉处,背为阳,腹为阴;督脉统一身之阳,所以督脉为阳中之阳,应白天的天空,而至阳在督脉背部的中点,是天空的中心,应天空的穹顶,所以称为至阳。
作为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至阳穴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这个穴位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但是它最乐于效忠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至阳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宽心穴,尤其对于突发性的心绞痛,身边又没有相关药物的情况下,至阳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虽然心绞痛是十分常见的病症,但其发作往往十分突然,有时发作时恰好身边无药,家属、亲友及周围人常会手足无措,但如果有人能掌握按压至阳穴的方法,立即使用就会获得较好效果。
取穴位置
在我们的背两侧有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肩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结合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
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
如独自一人,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
心绞痛在中医里面叫胸痹。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伴有胸部压迫感和窒息感,很少为刺痛或隐痛。
疼痛常向左肩与左上肢放射,持续数秒或1~5分钟,通常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于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气急性循环衰竭等都是常见诱因。
按摩督脉上的至阳穴,可以预防心绞痛,平时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情绪不稳定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时候除紧急就医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至阳穴来进行辅助治疗。
按压至阳穴时,可以取一个五分硬币,将硬币边缘放于至阳穴上,然后适当用力按压,以出现酸胀感为度,不可用力过大,以免损伤皮肤。
一般按压4分钟即可,在按压30秒左右后,心绞痛可缓解,按压一次维持有效时间25分钟,每日按压3~4次,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可以将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效果也不错。
如果坐车晕车,或者感觉心里不舒服,压抑,都可以通过此穴位来调节,效果明显!
01.准确位置
至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02.位置描述
至阳穴归属督脉,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位方法】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或者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七胸椎下方,就是至阳穴所在)
03.主调病症
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04.穴位配伍
至阳穴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
至阳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至阳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
至阳穴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至阳穴配心俞穴、内关穴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05.穴名释义
“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穴”。
06.穴位疗法
【针灸疗法】向上斜刺至阳穴0.5~1寸;可灸。
【艾灸疗法】艾炷灸至阳穴3-5壮;或艾条灸至阳穴5-10分钟。
07.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