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至阳穴的位置】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位方法】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或者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七胸椎下方,就是至阳穴所在)《快速取穴彩色图解》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两侧肩胛下角水平绕胸背一周,在该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此穴。《针灸大成》七椎下,俯而取之。《中国针灸学》第七胸椎棘突下,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穴名解说】
【至阳穴】zhiyang(DU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名:金阳穴
【穴位含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1、“至阳穴”。“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穴”。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至阳穴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腰脊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㑊,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1、缓解治疗腰背疼痛、胸胁胀痛、腹痛黄疸、脊强、身热等
2、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失眠、嗜睡、梦游等
3、缓解治疗壮阳益气、胆囊炎、心绞痛、躁烦、虚胖、乳房松弛等
【作用功效】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至阳穴位配伍】
至阳穴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至阳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至阳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至阳穴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至阳穴配心俞穴、内关穴主治心律不齐、胸闷。
【文献摘录】
《素闻炽热》“七椎下间主肾热。”《甲乙经》“寒热懈懒,淫乐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现代报道摘录】
肝炎急性期(热重湿轻型):至阳、涌泉,毫针泻法,留针15分钟。肝炎慢性期:至阳、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苷酸钠200mg,隔日1次,5周为1疗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向上斜刺至阳穴0.5~1寸;可灸。
【艾灸疗法】艾炷灸至阳穴3-5壮;或艾条灸至阳穴5-10分钟。
【应用实例】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皮疹以水疱、疼痛为主要特点,属于西医学的病毒类
【按摩至阳穴治疗心绞痛的方法】
可取一个一角硬币,或其它边缘光滑的硬板,用右手食、拇指夹持,以硬币或硬板的横缘抵住至阳穴,给予重压,局部可有酸胀感。
一般在按压至阳穴1分钟之内心绞痛即可缓解,按压4分钟以上,可维持作用时间达20分钟。按压至阳穴不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立即奏效,而且还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一般每日按压3~4次,或在从事较重体力劳动前、情绪不佳时按压至阳穴,可以防止心绞痛发作。
对于抗心绞痛药耐药的病人,按压至阳穴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抗心绞痛药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