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穴的准确位置图】
【水分穴的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即:肚脐上一拇指宽处)。采用仰卧取穴.
【快速取穴】取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8等分,在连线的下1/8与7/8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仰卧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1横指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中国针灸学》在前正中线上,脐上一寸。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肋间神经与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穴名解说】
水分穴Shuǐfēn(RN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别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
【穴位含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1)“水分穴”。“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
(2)“中守穴”。“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穴”。
(3)“中管穴”。“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湿。
【水分穴的作用与功效】
《针灸大成》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1、治疗水肿、小便不通、尿路感染、腹痛、反胃、吐食等;
2、缓解治疗腹泻、腹水(腹积水)、腹胀、肠鸣、泄泻、翻胃、小儿陷囟、腰脊强急等。
【作用功效】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水分穴位配伍】
1、水分穴配天枢穴、地机穴治腹水;
2、水分穴配内关穴治反胃呕吐;
3、水分穴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脐痛;
4、水分穴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浮肿;
5、水分穴配天枢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6、水分穴配气海穴,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气滞水肿。
【文献摘要】《外台》引甄权云:主水病腹肿,孕妇不可灸;《铜人》:若水病灸之大良,或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刺,针,水尽即毙;《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素注》针一寸。《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针。针之水尽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壮,止四百壮,针五分,留三呼。《资生》云:不针为是。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刺法疗法】直刺0.5-1.0寸。
【艾灸疗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方法】以指腹向下按压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或以四指集中按压此穴,同时有规律地呼吸。
【按摩作用】经常按摩水分穴可达到将益肺,健脾补肾、疏通任脉、利水化湿、消肿集于一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