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是指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从症状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学之“痹证”、“骨痹”等范畴。痹证是一种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甚或红肿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针灸治疗痹证,在《素问,痹论》中即已明确提出:“痹,… … 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也”。之后,《 针灸甲乙经》 载有各种性质及不同部位痹痛的针治之法。后世医著.诸如《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 等,皆有这方面的丰富资料。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体液免疫失调关系密切。多见于西医的类风湿、骨性关节炎等病。

骨痛是指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从症状表现来看,当属于中医学之“痹证”、“骨痹”等范畴。痹证是一种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

【概述】
【症状】
(1)寒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稍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面色少华,形寒怕冷,口淡不渴,脉弦紧,舌淡苔薄白。
(2)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喜凉恶热,皮肤可见红斑,伴有全身发热,汗出,疲乏,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脉滑数,舌红苔黄。
(2)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喜凉恶热,皮肤可见红斑,伴有全身发热,汗出,疲乏,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脉滑数,舌红苔黄。
【病因分析与鉴别】
本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二因,以外因为使,内因为主。内因者,肾气不足,命火虚衰,卫气不生,又不能生筋、养骨,骨虚则抗病无力。复因风寒湿毒,冒雨涉水,久住湿地,湿热之邪乘虚入侵,初则袭入经络,致使经脉瘀滞,气血不行,蓄于关节之间,外则肌肉失养,内则关节失荣津液内蓄,则关节肿痛,疲乏无力,发热汗出等。久则邪气深入,伤肾损骨。肾伤则不能生髓,髓虚不能生血,骨损则骨质不坚,疏松不密,关节肿大变形,活动受限,血虚汗出。肝肾受伤,则筋骨拘急,活动不利,手不能握,足不能旅地。脾肾受伤则津血不利,营卫不清,转化为痰,痰结则血瘀,而发疼痛、肿、肌萎等,终成滴疾。
骨痹疼痛多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可有关节损伤史,或为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体位改变或起坐时疼痛明显,轻微活动后可缓解,气候变化则痛增,逐年加重,反复缝绵不愈,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崎形,活动受限.腰弯背驼。
本症须与风湿热鉴别:风湿热呈关节红肿热痛,肌肤环斑,累累如珠,但很少有关节变形、僵硬,亦无拘急,其痛多为热痛。而本病则以关节肿似鹤膝的变形为主,其痛为刺痛.
骨痹疼痛与痿病鉴别:痿病是以肢体软弱无力,患肢肌肉枯萎瘦削为特点,严重时也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而本病多关节受累,尤以四肢指、趾关节尤著,疼痛较剧烈,常引起关节变形,功能障碍,且好发于青年女性。
骨痹疼痛多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可有关节损伤史,或为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初起多见腰腿、腰脊、膝关节等隐隐作痛,屈伸、俯仰、转侧不利,体位改变或起坐时疼痛明显,轻微活动后可缓解,气候变化则痛增,逐年加重,反复缝绵不愈,局部关节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喀刺声或摩擦声。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崎形,活动受限.腰弯背驼。
本症须与风湿热鉴别:风湿热呈关节红肿热痛,肌肤环斑,累累如珠,但很少有关节变形、僵硬,亦无拘急,其痛多为热痛。而本病则以关节肿似鹤膝的变形为主,其痛为刺痛.
骨痹疼痛与痿病鉴别:痿病是以肢体软弱无力,患肢肌肉枯萎瘦削为特点,严重时也有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但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而本病多关节受累,尤以四肢指、趾关节尤著,疼痛较剧烈,常引起关节变形,功能障碍,且好发于青年女性。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身柱 | 54 | 50 | 单穴 | |
腰阳关 | 54 | 50 | 单穴 | |
第2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肩井 | 50 | 30 | 双穴 | |
肩髃 | 50 | 30 | 双穴 | |
第3天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外关 | 48 | 30 | 双穴 |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风市 | 48 | 3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单穴 | |
丘墟 | 48 | 30 | 双穴 | |
第5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案例】
罗诗荣铺灸疗法治疗痹证验案
患某,女,28岁,1983年7月28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年余。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少口淡,四肢欠温,畏寒喜暖,经少带多,便溏,关节晨僵,两手指、腕及踝关节呈对称性棱状畸形,肿痛,昼轻夜重,行动艰难,颈部活动受限,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法当补肾壮阳散寒,行气活血通络。铺灸2壮。10月25日回访,各关节肿痛消退,指、腕、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做家务。12月27日来院复查:抗“O”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均属正常,经追访2年,症状稳定,一直参加劳动,未服其他药物。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常由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迁延日久,内舍肝肾,邪留肢节,脉络痹阻,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病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患某,女,28岁,1983年7月28日初诊。四肢关节肿痛变形6年余。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少口淡,四肢欠温,畏寒喜暖,经少带多,便溏,关节晨僵,两手指、腕及踝关节呈对称性棱状畸形,肿痛,昼轻夜重,行动艰难,颈部活动受限,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法当补肾壮阳散寒,行气活血通络。铺灸2壮。10月25日回访,各关节肿痛消退,指、腕、踝及颈部活动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做家务。12月27日来院复查:抗“O”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以后经多次实验室检查,均属正常,经追访2年,症状稳定,一直参加劳动,未服其他药物。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常由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迁延日久,内舍肝肾,邪留肢节,脉络痹阻,用“铺灸”督脉意在补肾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止痛,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病情从而获得了改善。
【艾灸体会】
骨痛多为机体本虚,风寒之邪侵犯肌肉、筋脉,流注关节,导致经络气血痹阻所致。大椎穴为诸阳之会,灸之有升阳补虚、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且其总督一身之阳,对骨关节病变有特效,配合免疫增强剂卡介苗穴位注射,可起到药物与穴位注射的双重作用。对于较难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法不失为一种方法简单、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神经系统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怎么艾灸?
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皮肤疼痛及感觉异常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来自第2、3腰神经,前支负责髌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后支...
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皮肤疼痛及感觉异常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来自第2、3腰神经,前支负责髌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后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