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蛲虫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因虫体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又称“线虫”。
小儿蛔虫症是由蛔虫寄生于小儿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时常影响小儿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因其不同的习性而引起各种症状,尤其是由于蛔虫有时骚动或打结成团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等,常给思儿带来莫大的痛苦及危害。临床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特征。病久可以导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小儿蛔虫病主要是因为小儿吞入含有感染性的蛔虫卵所致。
【症状】
(2),小儿蛔虫症:精神烦躁.睡眠不安,虫积日久,则可见面色萎黄,精神委靡,大便不调.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轻者可无症状,平时反复发作脐周围疼痛、食欲不振或异食癖,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也可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由于蛔虫产生的毒素而使小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头痛、易怒、夜睡不稳等。如蛔虫寄生不多,也可以无任何症状。重者脐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或吐清涎,或吐蛔虫,食欲减退,或厌食,或嗜食泥上等异物。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蛔虫居于肠腑,内扰肠胃,不通则痛,脐周为小肠盘居之处,故疼痛以脐周为主。虫动,则气机阻滞则痛,虫静,则气机通畅,痛止。蛔虫寄居肠腑,扰动肠气,胃气上逆,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虫久居肠腑,吸收水谷精微,耗伤气血津液,故纳呆,厌食,异食,大便不调,面黄肌瘦,精神委靡。若日久耗伤气血,脏腑失去濡养,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形成蛔疳。
若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幼虫窜至身体其他部如肝、脑、肾等处,亦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肝脓肿、脑膜炎、癫痫、浮肿及尿的改变。同时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盛痒、鼻黏膜刺激症状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骚动时可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多时易打结成团在肠道引起肠梗阻;这些情况如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可引起肠穿孔、肠坏死和蛔虫性腹膜炎。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百虫窝
48
40
双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2天
脾俞
50
50
双穴
中脘
50
50
单穴
内关
48
30
双穴
第3天
天枢
50
50
双穴
关元
50
60
单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4天
曲池
48
30
双穴
神门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5天
阳陵泉
48
30
双穴
胆囊
48
30
双穴
涌泉
50
60
双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