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神经性尿频等疾病。
【症状】
(2)肝胆湿热:小便频急短赤,尿道刺痛,伴有寒热往来,口苦烦躁,纳呆呕恶,腰痠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肺气虚: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l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伴有面色少华,消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常伴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食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无力。
(5)肾阴虚: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肾阴虚尿频与膀胱湿热尿频:两者皆有热象,均为下焦之病。前者为虚热证,后者为实热证。前者多由于患病日久,尿频发作,湿热之邪耗伤肾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生,热迫膀胱,故有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阴虚生内热,故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
(3)肺脾气虚尿频与脾肾两虚尿额:两者均为虚证,都可见脾虚之象。前者多由于小儿反复感冒,或长期厌食,致肺脾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涩膀胱,因而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1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肺气不足,故肌松易感;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荣养,故面色少华,消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尿频与肾阴亏损尿频:两者都为虚证,病位在肾,但前者为阳虚内寒,后者为阴虚内热。故脾肾两虚尿频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纳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等症。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极
50
60
单穴
委中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2天
膀胱俞
50
50
双穴
足通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3天
阳陵泉
48
3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4天
肺俞
50
50
双穴
太渊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5天
肾俞
50
60
双穴
太溪
48
30
双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