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症状】
(2)胆腑郁热:嗅觉减退,鼻塞,涕黄浊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气后,嗅觉也逐渐恢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痰多、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瘀阻肺:嗅觉减退或消失,臭塞,或有鼻涕。伴有头昏而闷,头痛较剧,咳嗽。舌苔薄、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4)肺脾两虚,嗅觉差,鼻涕黏白,鼻塞时轻时重,头昏而胀,气短懒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脉缓。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胆腑郁热:为邪热入里,客于胆经,郁而化火,上犯鼻窍而成。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觉减退。
(3)血瘀阻肺:多因邪毒滞留鼻窍,迁延日久,或鼻受外伤致气滞血瘀,窍络阻塞,气血无以上荣,故不知香臭,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4)肺脾两虚:肺主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肺母,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致脾肺两虚,津微不能上荣鼻窍,故嗅觉减退,甚则失嗅。偏于肺气虚者,治宜温补肺气,而散风寒。如无涕鼻干者,应养阴润燥。偏于脾虚者,治宜补中益气,培土生金。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风池
52
30
双穴
印堂
48
30
单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第2天
上迎香
48
30
双穴
上星
50
30
单穴
曲池
48
30
双穴
第3天
膈俞
54
50
双穴
通天
52
30
双穴
瞳子髎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