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所以后世医家根据出血部位,有远血、近血之分;按血色鲜黯,有肠风、脏毒之别。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肛门部疾病如痔疮、肛裂,胃肠病变如痢疾、结肠癌,以及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急性热病,血溢病(血友病等)、紫癜病以及黄胖病(钩虫病)、蛊虫病(血吸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
【症状】
(2)大肠湿热蕴毒:大便下血,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兼见面目发黄,口干而苦,不欲饮食,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少食腹胀,便下不爽,气味秽臭,或者灼热坠胀.里急后重,或发热,口渴饮冷,小便短赤,或混浊,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
(3)肝肾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遗精,腰痠膝软,形休消瘦,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4)脾肾阳虚: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为便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5)瘀滞胃肠:大便下血色黯红,脘腹疼痛如刺,腹腔中包块固定,便血黯黑,或呕紫黑血块,面色无华或青紫,潜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斑点,脉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2)肝肾阴虚便血与脾肾阳虚便血:二者皆属虚证,遇劳频发。然肝肾阴虚便血,水亏火旺,扰动阴络而发生便血,证属虚热,见先便后血,血色深红,点滴而下,体倦乏力,兼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阴虚火旺等表现。脾肾阳虚便血,脾胃阳气虚损,失于统摄,肾气亏乏,失于封藏,阴络血溢,发生便血,属先便后血之“远血”,质清稀、色黯淡,或黑腻如柏油。兼见面色淡而不泽,短气懒言,肢冷畏寒,脘腹隐痛,尿清便溏,舌淡脉微等阳虚症。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脾俞
54
50
双穴
天枢
54
50
双穴
太白
48
30
双穴
第3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中极
54
60
单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第4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5天
膈俞
54
5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承山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曲池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