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此症在历代文献中称为霍乱,意即这种疾病起于仓卒,病情严重,变化迅速,上吐下泻,挥霍撩乱不安。在中医文献中,霍乱吐泻可分为寒、热、干、湿等类型。腹痛吐泻交作者为湿霍乱;腹部绞痛,吐泻不得,烦躁闷乱者,为干霍乱(又称绞肠痧)。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因不外乎外感时邪和饮食不慎两个方面,临床二者常相互为因。饮食不慎,包括食物不洁污染、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瓜果。外感时邪,多见于夏秋之季,或暑湿秽浊,或寒湿秽浊,或疫毒病邪入中等,两者常可交替或同时发生,脾胃损伤,清浊相干,升降失司,气机逆乱,所以吐泻交作而为腹痛吐泻之症。因其吐泻,津液过量丧失,故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形容憔悴,目眶下陷,筋脉挛急,手足厥冷等危重证候。主要包括暑湿型、寒湿型、虚寒型、食滞型、时疫霍乱五种证型。
霍乱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伤寒论》云:“呕吐而利,名曰霍乱。”此后历代医家,凡提到霍乱,除描述吐泻症状外,常述及心腹绞痛。所以民间又有绞肠痧之称。但必须知道,中医学所说的霍乱,主要是指以上吐下泻症状表现为主的胃肠道病证。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霍乱、食物中毒等。
【症状】
(2)寒湿型:急性发作,呕吐清水,初起时所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腹部疼痛或不痛,喜热喜按,胸膈痞闷,四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而量少,舌苔白腻,脉多濡缓
(3)虚寒型:上吐下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水,腹痛喜暖,面色苍白,汗出,四肢厥冷,恶寒蜷卧,拘急转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胀满厌食,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舌苔白,脉细或沉迟。
(4)食滞型:呕吐酸腐,腹痛胀满,吸气厌食,多见先吐后泻,泻下粪便酸臭,泻后病减,稍缓又痛,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5)时疫霍乱:起病急骤,剧烈呕吐腹泻,呕吐呈喷射状,大便初如泥浆,继呈米泔水样便,无粪臭,多无明显腹痛,口干而渴,双眼凹陷,指皱,皮肤苍白,冷汗如雨,甚则小腿抽掣,拘急转筋,脉浮或细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2)寒湿吐泻与虚寒吐泻:均有寒象。寒湿吐泻多因贪食生冷,夜宿寒湿之地,外邪侵袭胃肠,致清气不开,浊气不降,清浊交混致上吐下泻,肠鸣腹痛而喜暖喜按,为实证。虚寒吐泻则由中焦虚寒,阴盛阳衰,寒湿凝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吐泻,因阴盛阳虚,故症见面白肢冷,恶寒蜷卧等虚寒症状。
(3)时疫霍乱吐泻:人体感受暑热疫毒之气,或误食腐败污染之物,致使胃肠功能紊乱,清浊不分,升降失调,《内经》所谓;“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吐泻剧烈。全身津液损耗殆尽,故见双眼凹陷,形体干瘪,小腿转筋,此症病势危急,具传染性,临床症状当以寒证居多。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水分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腹结
54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