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症状】
(2)风寒入络:手颤并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3)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恶心干呕,口黏,时有烦怒,苔白腻,脉弦滑。
(4)脾虚动风: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或弦缓。
(5)血虚风袭:手颤发麻,面色苍白无华,头眩,心悸,不寐,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6)阴虚动风:手指蠕动,心悸,神疲无力,咽干,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风痰入络与风寒袭络二者皆由外风浸袭所引起,不同的是风痰入络者其经络中多内有深伏之痰饮,可见多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有麻木,多见于老年入。风寒袭络者为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外感风寒的症状,手颤且伴有疼痛,多见于青年入。
(3)脾虚动风与风痰入络二者病机均为脾气虚馁。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于生痰,痰饮内伏,痰动生风,而见手颤,但脾虚动风系土虚风木动而手颇;风痰入络者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于约束所致。二者在症状上区别为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握无力,不能持物,疲劳困乏,纳差,口淡等。
(5)血虚风袭与阴虚动风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相比,前者手颤较轻,后者手颤重,血虚风袭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阴虚动风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入,但小儿也有发生,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而发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止,平举更甚,尺脉虚,舌红无苔。
【艾灸取穴】
注:消颤穴在少海穴下1.5寸处。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消颤穴
50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外关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风池
52
30
双穴
曲池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肝俞
54
40
双穴
阳陵泉
48
30
双穴
后溪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百会
52
30
单穴
第6天
脾俞
54
5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