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是指口渴引饮,饮水量超出正常范围。本症病因主要有阳明热盛、热人营血、湿热郁蒸、水饮内停、肺燥津伤、阴虚火旺。
在古典医籍中有“口干”、“口燥”、“口舌干燥”、“欲饮水”,、“烦渴”、“大渴引饮”等称,但是各症各有不同。“口干”、“口燥”多指口中津液不足,不一定有饮水要求:而口渴则指有饮水欲望,饮水量超过正常。口渴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热病等。

口渴是指口渴引饮,饮水量超出正常范围。本症病因主要有阳明热盛、热人营血、湿热郁蒸、水饮内停、肺燥津伤、阴虚火旺。 在古典医籍中有“口干”、“口燥”、“口舌干燥”、“欲饮水”,、“烦渴”、“大渴引饮”

【概述】
【症状】
(1)阳明热盛:口渴欲饮,喜饮冷饮,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或腹部胀满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甚至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2)热入营血:口渴,但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3)湿热郁蒸: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4)水饮内停:口舌干燥,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5)肺燥津伤:口渴咽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涩。
(6)阴虚火旺:口咽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热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
(2)热入营血:口渴,但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3)湿热郁蒸: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4)水饮内停:口舌干燥,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5)肺燥津伤:口渴咽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涩。
(6)阴虚火旺:口咽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热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阳明热盛口渴与热入营血口渴:二证同为里热实证,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辨清邪热在气分还是在血分。阳明热盛口渴多因热邪人里,阳明气分大热,其特点为口渴欲饮,喜饮冷饮,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有力;阳明热盛实证兼烦躁不安,或腹部胀满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而热人营血,虽觉口渴,但较阳明热盛证口渴减轻。由于热邪煎灼血中津液,津液上蒸于口,虽口干,但不觉甚渴。即使是口渴,饮不多,入夜尤甚,烦热躁动不安,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热在营血的症候。
(2)湿热郁蒸口渴:本证多出现在湿温或暑湿病中。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见口渴身热等症。临床上出现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伴有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治疗宜清热化湿。本证应与热人营血证相鉴别,后者伴有营分热证,如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苔红绛,与湿热证截然不同。
(3)水饮内停口渴:多由于痰饮内阻,阻滞阳气,阳气不能布散,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见口渴。临床表现为口舌干燥,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水人则吐,兼见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等水饮内停之象。
(4)肺燥津伤口渴与阴虚火旺口渴:肺热津伤口渴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伤肺,肺阴受损,肺主气,主津液的输布,又主皮毛,肺下合大肠。临床表现为口渴咽干,口燥鼻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阴虚火旺口渴多因热病耗伤津液,或因慢性病久阴血耗伤,阴虚生热。故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伴有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蒸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等阴虚火旺之证。
(2)湿热郁蒸口渴:本证多出现在湿温或暑湿病中。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见口渴身热等症。临床上出现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伴有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治疗宜清热化湿。本证应与热人营血证相鉴别,后者伴有营分热证,如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苔红绛,与湿热证截然不同。
(3)水饮内停口渴:多由于痰饮内阻,阻滞阳气,阳气不能布散,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见口渴。临床表现为口舌干燥,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水人则吐,兼见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等水饮内停之象。
(4)肺燥津伤口渴与阴虚火旺口渴:肺热津伤口渴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伤肺,肺阴受损,肺主气,主津液的输布,又主皮毛,肺下合大肠。临床表现为口渴咽干,口燥鼻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阴虚火旺口渴多因热病耗伤津液,或因慢性病久阴血耗伤,阴虚生热。故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伴有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蒸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等阴虚火旺之证。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承浆 | 48 | 3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胆俞 | 54 | 40 | 双穴 |
阳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水道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然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肺俞 | 54 | 5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口渴,对于早期、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本症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免责声明:当前内容和信息部份来源于网络,仅供兴趣爱好分享娱乐,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现实指导意义!
执行董事微信:15815597389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神经系统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怎么艾灸?
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皮肤疼痛及感觉异常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来自第2、3腰神经,前支负责髌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后支...
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皮肤疼痛及感觉异常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来自第2、3腰神经,前支负责髌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后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