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面白所涉及现代医学中的吐血、便血、贫血等失血病,心绞痛等病。
【症状】
(2)阳气虚衰:以面白无光,形寒肢冷,少气懒言为证候特征。倦怠无力,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唇舌色淡,脉虚弱。
(3)阴寒内盛:以面色苍白,腹痛剧烈,肢冷蜷卧为证候特征。伴有恶寒喜暖,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4)外感风寒:以面色白,恶寒重,发热轻为证候特征。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5)阳气暴脱: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证候特征。伴有蜷卧神疲,口不渴或喜热饮,脉微欲绝。
(6)真热假寒:以面色苍白,虽四肢厥冷,但恶热,烦渴喜冷饮为证候特征。伴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沉数有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2)阳气虚衰面白:多由于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阳气不足,不能鼓舞血运,故而而色白。伴有形寒肢冷,少气懒言,伴有倦怠无力,自汗,口淡不渴,大便冰薄,小便清长,唇舌色淡,脉虚弱。
(3)阴寒内盛面白、外感风寒面白与阳气暴脱面白:三者均表现为面白而发青,并伴有相同的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等寒象,三者不同之处在于病机。阴寒内盛是里寒证,寒性收引,导致经脉凝滞,表现为腹痛剧烈,肢冷蜷卧,伴有恶寒喜暖,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等症。治疗当以温中散寒为主。外感风寒证是由于外感寒邪,侵于肌表,卫阳被郁所致。伴有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治疗应以解表为主。阳气暴脱多因急病或重病,耗伤正气,阴液衰蝎,阳气无所附而暴脱所致。伴有大汗淋滴,四肢厥冷,蜷卧神疲,口不渴或喜热饮,脉微欲绝等症。
(4)真热假寒面白与阴寒内盛面白:二证均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寒象。当真热假寒面白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布达于体表所致,即所渭的“阳盛格阴”之证,故伴有恶热,烦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沉数有力等里真热的表现,而阴寒内盛面白无里热证的表现。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第4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血海
48
30
双穴
第5天
心俞
54
50
双穴
内关
48
3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
还有一些急症,急性发作期可以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之症,应根据临床症状把握标本级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仔细辨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