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艾灸科 > 儿科 > 正文

小儿多汗怎么艾灸?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小儿多汗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不因玩耍劳累、天气炎热、衣着过暖、或服用发汗药后等因素而出现汗出异常的症状。 若时时汗出,不分寤寐称之为“自汗”;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称之为“盗汗”。小儿形气未充,腠

小儿多汗怎么艾灸?

【概述】

小儿多汗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不因玩耍劳累、天气炎热、衣着过暖、或服用发汗药后等因素而出现汗出异常的症状。
若时时汗出,不分寤寐称之为“自汗”;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称之为“盗汗”。小儿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常自汗、盗汗并见,故统称为汗征。由于多汗小儿大多体质虚弱,故又称为“虚汗”。根据汗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汗,头汗、胸汗、半身出汗、手足汗等。
若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者称为“惊汗”;若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热病中出现全身寒战,继之周身汗出而热退凉者,称为“战汗”。均不属本条论述范围。

【症状】

(l)表虚不固: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以头部、胸部为多,稍动即汗,平时易感冒,神倦乏力,面色无华,肢端欠温,舌质淡红,或舌边齿印,苔薄滑,脉浮无力。
(2)营卫不和:自汗为主,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微恶风寒,或伴有低热,或感冒初愈,或温热病后精神倦怠,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阴血亏虚:盗汗为主,汗出较多,形体消瘦,心烦不寐,口干唇燥,手足心热,或伴潮热,舌苔剥脱,脉细数。
(4)脾胃积热:自汗、盗汗,头额、心胸、四肢多汗,面黄肌瘦,口臭,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秘结或清薄,小便或黄或如米柑,惊睡不宁,舌苔黄腻,脉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表虚不固多汗与营卫不和多汗:二者均可出现多汗之证。然前者属虚证,多见于体质素虚之人,肺脾气虚,表气不固使然。临床上除见有动则汗出,或上半身,或遍身汗出外,尚有平素易患感冒,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肢端欠温等肺脾气虚之症,后者则多见于病后失调,或过用发汗药,损伤卫阳,营卫失和而汗出频频,属表有余邪之证。故除见有自汗出外,还可见微恶风寒,鼻塞流涕,或身有微热等风邪束表之证。
(2)阴血亏虚多汗与脾胃积热多汗:阴血不足多汗因大病、久病之后,或先天不足,阴血亏虚,心液失藏而见多汗之症,属于虚证。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亦可蒸迫津液外泄而汗出。临床上除见有盗汗外,尚有形体消瘦、口唇干燥等阴血不足之象,及心烦不寐,手足心热,潮热阵作等虚热内扰之证。脾胃积热多汗多因小儿恣食肥甘,郁而化热,湿浊蕴结,迫津外越而见蒸蒸汗出,属实证。其汗出频频,汗温肤热,或迫身汗出,或头项汗多,或胸部汗多。若热盛阳明则兼见烦渴引饮,若食滞内热则兼见腹胀腹痛、口臭纳呆等症。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0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2天 肺俞 50 50 双穴
阴郄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3天 膈俞 50 50 双穴
间使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第4天 气海 50 50 单穴
中极 54 60 单穴
委中 48 30 双穴
神阙 50 60 单穴

【艾灸体会】

应注意营养均衡,活动适度,而且家长应随时关注气候变化,防治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小儿脱肛怎么艾灸?
小儿脱肛怎么艾灸?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此病多见于小儿,但年老体弱者亦有发生。
  • 儿科
  • 2023-03-15 02:46
  • 5 0 0
+1
鹅口疮怎么艾灸?
鹅口疮怎么艾灸?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口腔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好发于体弱多病的婴幼儿。
  • 儿科
  • 2023-03-15 02:46
  • 4 0 0
+1
小儿疝气怎么艾灸?
小儿疝气怎么艾灸?
小儿疝气是指小儿睾丸或脐部偏坠胀痛的疾病。有脐疝、腹股沟斜疝等。本病好发于小儿出生后头6个月或1~2岁。
  • 儿科
  • 2023-03-15 02:46
  • 6 0 0
+1
小儿佝偻病怎么艾灸?
小儿佝偻病怎么艾灸?
小儿佝偻病又称软骨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龟背范畴。尤以缺乏户外活动的小儿为多见。
  • 儿科
  • 2023-03-15 02:46
  • 2 0 0
+1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怎么艾灸?
小孩流行性腮腺炎怎么艾灸?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俗名猪头肥。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5~9岁小儿发病居多,且多具传染性。
  • 儿科
  • 2023-03-15 02:46
  • 4 0 0
+1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