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是指身出痧疹,其色鲜红如涂丹的症状。本症多因疫毒侵袭肺胃、疫毒燔灼气营、肺胃阴伤余热等所致。本症除全身丹痧外,并有咽喉肿痛起腐,故前人又有“烂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烂喉痧疹”等之称。
本症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

丹痧是指身出痧疹,其色鲜红如涂丹的症状。本症多因疫毒侵袭肺胃、疫毒燔灼气营、肺胃阴伤余热等所致。本症除全身丹痧外,并有咽喉肿痛起腐,故前人又有“烂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烂喉痧疹”等之称

【概述】
【症状】
(l)疫毒侵袭肺胃:初起恶寒发热,或热不甚,头痛,咽红喉哽,或有咳嗽呕恶,继则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甚或起腐,颈项胸背等部位丹疹隐隐,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2)疫毒燔灼气营:壮热汗出不解,叫喉红肿起腐,丹痧遍布全身,烦躁口渴,或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惊搐,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而干,或舌赤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或洪数。
(3)肺胃阴伤余热:壮热已除,或午后低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不思饮食,丹好渐退,皮肤脱屑,喉痧既愈之后,周身肤脱如麸,舌红或绛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疫毒燔灼气营:壮热汗出不解,叫喉红肿起腐,丹痧遍布全身,烦躁口渴,或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惊搐,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而干,或舌赤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或洪数。
(3)肺胃阴伤余热:壮热已除,或午后低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不思饮食,丹好渐退,皮肤脱屑,喉痧既愈之后,周身肤脱如麸,舌红或绛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疫毒侵袭肺胃丹痧:多因感受疫病之邪,从口鼻皮毛内犯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受邪,郁而化火,火热内炽,故见恶寒发热,头痛呕恶,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起腐,丹痧隐隐,苔黄舌红等。其辨证要点为:有表证,咽喉肿痛,甚而起腐,然疹隐隐可见。
(2)疫毒潘灼气营丹痧:此时表邪己解,而疫毒化火入里,热毒上攻咽喉,症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
(3)肺胃阴伤余热丹痧:多为阴虚之候,临床特点为:壮热已除,或午后潮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丹痧渐退,皮肤脱屑。此时恶候虽减,余热未尽而阴液耗伤,出现午后低热,舌红而干,脉细数等阴虚之象。
(2)疫毒潘灼气营丹痧:此时表邪己解,而疫毒化火入里,热毒上攻咽喉,症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
(3)肺胃阴伤余热丹痧:多为阴虚之候,临床特点为:壮热已除,或午后潮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丹痧渐退,皮肤脱屑。此时恶候虽减,余热未尽而阴液耗伤,出现午后低热,舌红而干,脉细数等阴虚之象。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大椎 | 50 | 40 | 单穴 | |
第2天 | 肺俞 | 50 | 50 | 双穴 |
中脘 | 50 | 50 | 单穴 | |
第3天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本症可互相传染,应重视顶防。对患儿进行膈离,其衣被杂物,均需消毒。流行期间,勿带小儿到公共场所,宜避风寒,高热时予以足量开水,可用温热盐水多次含漱,或用硼砂水、薄荷水洗擦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脱屑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以减轻痒感。
免责声明:当前内容和信息部份来源于网络,仅供兴趣爱好分享娱乐,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任何现实指导意义!
执行董事微信:15815597389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