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金匮要略》“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医学顾问大全》云:“谷气不能上升清道,复不能循经下走后阴,阴阳乖僻,遂使阴户出声,如谷道转气状,是为阴吹病”。
【症状】
(2)气虚:阴吹声音低沉,时断时续,时甚时微,头晕神疲,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有小腹坠胀,面色咣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3)痰湿:阴吹如转矢气,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味,胸闷脘痞,口腻痰多,心悸气短,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4)气郁:阴吹有声,时轻时重,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少腹作胀,嗳气食少,时欲叹息,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弦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2)气虚阴吹与痰湿阴吹:前者属虚证,后者属虚中夹实证。气虚阴吹,是由多产或素体虚弱,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气血大虚,致中气下陷,运行无力,腑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而致阴吹。其声音低沉,时断时续,时甚时微,痰湿阴吹,是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过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脾胃虚弱,素有痰饮蓄积中焦,阻于谷道,腑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而致阴吹。辨证要点:气虚阴吹,头晕神疲,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有小腹坠胀,面色咣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之征。痰湿阴吹可见胸闷脘痞,口腻痰多,心悸气短,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等痰湿内停之征。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期门
52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气海
54
60
单穴
曲骨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第4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天枢
54
50
双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