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胞阻之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认为本病的病因有食滞、胎气不安及胞宫受寒或水饮内停等。《胎产心法•诸痛论》云:“如不时腹痛,名曰胎痛,有血虚、气滞二因,然血虚者居多”说明血虚、气滞是引起本病的主因,同时也指出妊娠腹痛以“不时腹痛”为主证而不伴下血,这正是本节讨论的妊娠腹痛的特点。临床上一般分为虚寒、血虚、气虚、风寒、气滞、血瘀六种证型。
妊娠腹痛属于西医学先兆流产的症状之一。
【症状】
(2)血虚: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3)气虚:妊娠数月,小腹疼痛下坠,时作时止,甚则日发数十次,心慌气短,不耐劳作,稍劳腹痛即发。舌质淡,脉滑无力。
(4)风寒:妊娠小腹冷痛,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淡食少,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而浮或浮紧。
(5)气滞:妊娠数月,妊娠后小腹胀痛,胸胁满闷,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6)血瘀:妊娠后小腹刺痛,痛处不移,或宿有癥瘕,舌黯有瘀点,脉弦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2)妊娠血虚腹痛与妊娠气虚腹痛:均属虚证。血虚者,多因素体血亏,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加不足,血少则气行不利,胞脉阻滞,不通则痛。气虚者,则因中气不足,气虚运行无力,血行迟滞,而致腹痛。前者因血少而气不行,后者因气虚而血流不畅。其辨证要点为:血虚者,腹痛缓缓;气虚者,腹痛下坠。临床兼证,前者常见血虚失养,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仲,舌淡红,脉细等症。而后者多兼中气不足,心慌气短,不耐劳作,舌淡,脉滑无力等症。
(3)妊娠气滞腹痛:此属实证。肝为血海,孕后血聚养胎,肝血虚而肝气易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阻滞胞脉而引起腹痛,其辨证要点为:小腹胀痛,它与寒凝之冷痛,气虚之坠痛,血虚之绵绵作痛不难区别,其临床表现必兼腹胀胁痛,性急易怒,时时嗳气,脉弦等气郁不舒之象。
(4)妊娠血瘀腹痛:此属实证。宿有癥瘕痼疾,孕后或因寒凝或因气滞,瘀阻加重,胞脉、子宫气血运行不畅,轻则小腹刺痛,痛处不移。舌黯有瘀点,脉弦滑均为妊后血瘀之症。
妊娠腹痛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胞脉阻滞所致。而引起胞脉阻痹的原因,以寒凝气滞为多。若腹痛剧烈,大汗淋漓,应立即施以急救,以免贻误病情。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脾俞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血海
48
30
双穴
第4天
肝俞
54
40
双穴
蠡沟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大椎
52
40
单穴
列缺
48
30
双穴
内关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