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明确指出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其机制为“肾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也,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故《妇人大全良方》、《胎产心法》等提出用“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或知柏治之”。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进一步完善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本病是“阴虚热炽,津液耗伤者为多。不比寻常淋痛皆由膀胱湿热郁结也。故非一味苦寒胜湿淡渗利水可治”。
本症与转胞不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子淋转胞》说:“小便频数,不爽且痛,乃谓之淋。……转胞亦是小便频数,不能畅达,但不必热,不必痛,则胎长压塞膀胱之旁,府气不能自如。”又说:“子淋与转胞,必不可竟认作同是一病.”临床上妊娠尿痛分为实热、虚热、湿热、气虚四种证型。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症状】
(2)虚热:妊娠期,小便频数窘涩,点滴而下,色黄灼痛。体瘦颧红,咽燥口干,心烦不宁,舌质红嫩,少苔或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妊娠数月,小便涩痛,频数量少,色赤灼热,面色垢黄,肢体倦怠,口苦,心烦,渴不多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滑数。
(4)气虚:妊娠期问,小便滴沥涩痛,色淡黄,或欲解不能,或漫出不禁,常溺后痛甚。小腹坠胀,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2)妊娠虚热尿痛与妊娠实热尿痛:虽皆因热成淋。但有虚实之异,病因、病机亦各不同。前者多因素体阴虚,孕后血聚养胎,其阴愈虚,阴亏肾水不足,膀胱为火灼,故小便淋痛;后者缘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肥甘辛燥之物,引动心火,移热于小肠,传入膀胱,灼伤津液所致。其辨证要点为:前者有阴虚内热,如体瘦颧红咽燥口干,饮而不多等;后者则是火热内炽之候,如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等。从舌脉辨之,虚热者,其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而数;实热者,其舌红,苔黄而干,其脉滑数有力。
(3)妊娠气虚尿痛:多因中气素虚,妊娠数月,胎体长大,气虚无力举胎,胎坠压迫膀胱,水行不利,而为尿痛。其辨证要点为:小便涩痛,而无热淋之尿赤,灼热之症。则见中气不足,小腹坠胀,体倦乏力,溺后痛甚,或小便欲解不能,或漫出失禁之候。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关元
54
60
单穴
曲骨
54
60
单穴
三阴交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下脘
54
50
单穴
天枢
54
50
双穴
气海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然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膀胱俞
54
50
双穴
上脘
54
50
单穴
中极
54
6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大肠俞
54
40
双穴
水道
54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艾灸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