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傅青主女科,调经》中云:“妇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忽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如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夫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一如少妇。然经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统之故也,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炎,二火交发,而血乃奔矣,有似经行而实非经也。”认为该病因过劳和情志所伤而致,与肝、脾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后出血。
【症状】
(2)阴虚火旺:经断复来,经血量少、色红、质稠,腰膝痠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3)湿热下注:经断复来,经血色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气秽,或有阴痒,口苦咽干,倦怠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脾虚肝郁:脾统血,肝藏血。绝经期肾气渐虚,肾精不足,血无精化,则肝虚血少,肝气偏旺;肾气渐衰,火不暖土,则脾气日虚,若加以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肝气愈旺,脾虚肝郁,统藏失职,冲任失固可致经断复来。脾虚生化不足,故经血最少、色淡、质稀;脾虚气血不足,则气短懒言,神疲肢倦,脾失健运,故腹胀纳差;肝气郁结,故胁肋胀满:苔薄白,脉弦无力为脾虚肝郁之征。
(2)阴虚火旺与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绝经期肾阴本虚,加以房劳损伤,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迫血妄行,导致经断复行。阴虚内热,故经血量少、色红、质稠,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为肾之府,肾虚外府失荣,则腰膝痠软;肾阴不足,精血不能上充清窍,则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湿热下注绝经期肾气不足累及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或饮食所伤,酿湿生热;或摄生不慎,感受湿热,湿热下注,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则可经断复行。湿热下注任带,故阴痒,带下色黄气秽;热盛于内,故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肾俞
54
60
双穴
关元
54
60
单穴
太溪
48
30
双穴
第3天
脾俞
54
50
双穴
中极
54
60
单穴
阴陵泉
48
30
双穴
第4天
肝俞
54
40
双穴
太冲
48
30
双穴
合谷
48
30
双穴
【艾灸体会】